“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田长制”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问题,自然资源部于2021年4月发布《关于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多措并举,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推动建立“田长制”,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同时,推动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与基层干部绩效评价挂钩的奖惩机制。
之后,全国各省市纷纷颁发田长制相关工作通知及实施指引,加快推进“田长制”工作。

北京数慧基于多年自然资源行业业务积累及耕地保护相关项目经验,结合各地田长制相关工作要求,构建了遥感卫星“天上看”、无人机“空中巡”、视屏监控“实时看”、网格员“地上巡”、公众参与“随手拍”的“天空地”一体化田长制网格化解决方案,助力打造“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多级“田长制”管理体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梳理多级田长工作架构,确保工作机制高效运转

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及先行地区“田长制”相关工作文件要求,梳理出“省、市县、乡镇、村及网格”多级田长工作架构。通过明确任务分工,厘清责任边界,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党政同责、责任到人”的“田长制”工作机制高效运转,建立常态化、立体化、制度化的主动预警式全过程智能监管核查新模式。
在该工作架构中,省级工作主要涉及:统筹保护目标、政策制度制定、知识体系构建、统筹处理核心问题、问题处置情况监督、统一调度等;市县级工作主要涉及:保护目标逐级分解、下发常态巡查任务、市县田长处理问题、问题处置情况监督、日常巡查情况监督等;乡镇级工作主要涉及:队伍建设明确责任、日常巡查、问题上报、乡镇田长处理问题等;村及网格级工作主要涉及:日常巡查、问题上报等。针对“田长制”实施过程中时常遇到的“组织方式多级化,责任清单不明确;调查数据较单一,时空覆盖不完善;涉及业务广而精,判定处置不明晰”等问题,结合上述多级工作架构,通过充分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接,打造领导驾驶舱、数据总览、巡查管理等应用功能,提供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服务。领导驾驶舱:集成全域人员及任务安排、问题反馈及整治情况、摄像头及耕地保护标识分布数据的统一汇集,对“人、事、物、情”进行统一展示。
数据展示分析:通过集成调查监测、空间规划、土地整治、用途管制、开发利用、执法监察各业务条线的基础数据,通过“一张图”的展现形式,实现对全域耕地保护目标的审查。

考核指标管理:通过建立“一地一策”的考核指标库,制定贴合各地情况的定制化考核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通过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的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监测、排名,从而提升各地开展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网格划分:以行政村为耕地保护网格单位进行划分,自动匹配责任主体责任人,田长可对自己负责区域进行网格细分,并分配巡田员。

任务调度:依托田长制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Web管理系统+手机移动APP相结合的方式,在统一核查的框架下,实现问题图斑与业务的动态挂接,减少重复性工作,实现耕地常态化巡查,通过轨迹记录、重点区域打卡等方式确保田长“地上巡”,切实提升耕地监管和治理能力。
问题反馈:建立耕地问题发现上报及处理机制,通过手机APP回传问题,乡镇级田长及田长制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并于Web管理端备案处理结果,实现问题的“在线报、联合管”。

公众举报管理:社会公众通过热线电话、微信小程序,对发生的耕地相关各类违法案件进行举报。受理人员填报案卷受理单相关信息,进行案卷立案,系统自动将数据转发至负责田长,由田长进行核实、处理,重塑行政管理部门与基层、社会、农户的制度链接。
“田长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实践和制度创新,是继“河(湖)长制”、“林长制”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项重大改革和决策。当前,各地均在积极推动“田长制”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发力“保田”“增田”。北京数慧“天空地”一体化田长制网格化解决方案已在青岛等地落地应用。未来,北京数慧将加强业务研究,持续优化方案,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